北京垃圾分类可追溯,累计积分可兑奖

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代谢的重要部分,想要彻底阻止这种“代谢”是不可能的。我们每个人、每个单位都是垃圾的生产者、制造者。所以“垃圾”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仅靠个人和单位是远远不够的。

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一号院,最近因推出“人脸识别”智能垃圾桶走红。

居民完成注册后,扔垃圾时需要“刷脸”,除此以外,垃圾分类还能获得积分兑换日常用品。

而厨余垃圾直接送到小区厨余垃圾处理车间,便能将其全部消纳。

居民用小程序扫描机身二维码,可以免费领取印有二维码的垃圾袋,对垃圾进行清运时,如果发现有垃圾投错,扫描垃圾袋上二维码即可知道是哪家投放的。

该小区的居民反映,现在有了智能垃圾箱,大伙儿积极性也更高了。特别是扔垃圾也不用上手去翻垃圾箱的盖子,方便卫生,分类投放还能获得积分,换取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,这些方法对居民来说,贴心周到。

在该小区的空地上,有一个绿色生活馆,这里不仅是小区垃圾分类的宣传阵地,更是特殊的厨余垃圾处理车间,居民们提前分出的厨余垃圾被运到车间,工作人员用传送带将厨余垃圾摊铺到分拣台上,进行二次分拣。

随后将分拣好的厨余垃圾倒入厨余垃圾分解机,通过生物酶加速厨余垃圾液化,24小时内,小区的厨余垃圾就变成了符合排放标准的液体。

厨余垃圾提前分类,意味着剩余的其他垃圾没有受到厨余垃圾的污染,在后期处理上,其他垃圾填埋就不会产生渗滤液,避免了对土壤、地下水的污染,进行焚烧时,也不会因为这些垃圾带着厨余垃圾的汤汤水水,而降低燃点,节约了能源,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环保。

不仅北京已经实现了垃圾可追溯,上海生活垃圾可追溯平台已经开始运行。

垃圾全程路径“肉眼”看得见

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覆盖垃圾投放、收集、转运、处置等所有环节。“由于每个垃圾处理设施上都装载可读取芯片,垃圾物流走向、各类数量全部可以在后台看得见。消除了过去各区垃圾转运处置标准不一、信息不全、时间滞后的痛点。”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到上海16个辖区。

“人脸”识别避免“混装混运”

上海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,一些居民质疑,即使把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做好了,也很难避免在中后端被混装混运。

为了破解混装混运难题,平台采用了比人脸识别更复杂的“垃圾脸”识别。

通过清运车、压缩站装载的高清摄像头,摄像头每分钟可拍摄2000张至3000张照片,系统自动读取并选择9张进行垃圾品质分析。

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,系统有不同的“找茬”方式,若是干垃圾清运车,系统判断含水率,若是湿垃圾清运车,系统则寻找其中容易混入的典型物,如塑料袋、饭盒等。

可追溯功能倒逼垃圾准确分类

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平台,还将承担可追溯功能,通过挖掘平台大数据,未来能根据上海各辖区垃圾的数量变化情况,针对重大活动提前预案,并对垃圾生产异常地区进行分析和跟踪。

总之,构建城市生活垃圾追溯系统是城市垃圾管理信息化的一部分,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对各领域的广泛运用,它也必将助益生活垃圾减量及分类回收。